測風經緯儀博客資訊,它是目前全國僅有的3座120米測風塔之一,它是浙江最高的觀測風塔,它是建成國家風能觀測網的基石——它就在溫嶺東海塘。
關于測風塔的前期選址問題,采訪了溫嶺市氣象局局長顏穎,他介紹說:“為了選好位置,專家足足考察了半年。一開始打算建在三蒜島,但考慮到當地復雜的地形及成本等因素,最終決定建在我市東海塘,因為那里地勢低平,海拔較低,交通便利,比較適合大型風電場的開發建設。”
據了解,我省共有13座風能測風塔投建,其中我市有3座:120米的1座、70米的2座。
廣東省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宋麗莉在記者電話采訪時介紹,測風塔主要是為風電產業服務,所以它的位置必須選在適合風力發電場建設的地方。除了考慮風力大小外,還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電網輸電線路和負荷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和社會經濟條件,做出分階段的風能資源經濟可開發儲量評估,這樣風電發展規劃才有切實可靠的依據。
聽,測風塔的自述——
我住東海塘,氣象風能都很熟
“這個鐵架有什么稀奇的。”很多不了解我的朋友可能會這么想。別看我其貌不揚,長相好像跟風力發電不沾邊,其實我肚子里的科技墨水特別多。我的標準名稱是氣象觀測塔,我去年5月正式落戶溫嶺東海塘。
我整個身子高120米,在10米、30米、50米、70米、100米、120米各有一個工作平臺,平臺上安裝了測風儀器,在10米的平臺上還安裝了氣壓、氣溫等傳感器,可謂是全副武裝,身價自然也不菲,單是鐵架和行頭,就將近100萬元了。鋼鐵是我的血肉,我由鋼筋混凝土等耐鹽堿、耐腐蝕的特殊材料筑成,升溫快,降溫也快。為了避免觀測儀器受塔體影響,一般儀器感應部分都離塔體較遠,形成水平伸臂。所以,遠遠望去,我渾身帶刺兒。
我到東海塘不滿一年,認識的朋友不多,東海塘風力發電場里的“風車”是我最親密的鄰居,風是我們共同的朋友。我能觀測到120米高度內,每時每刻、不同高度的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和氣壓等信息。我這120米的身高,絕對是氣象觀測塔中的“姚明”。
不是我吹牛,我能完成很多氣象塔無法完成的任務。首先作為國家投資興建的400座測風塔中最高的一座,我肩負著風能資源普查的任務,時刻豎起耳朵捕捉海上吹過的“風言風語”,為國家風能資源的開發和其他氣象科研工作提供研究數據。其次,由于被分配到臺風較頻繁的沿海地帶,我還有項很重要的作用是探測人類活動的近地層內,臺風的風況、氣溫、濕度是如何分布和變化的,幫助氣象站更準確地觀測臺風,為防災減災做貢獻。另外,我還能給高層建筑的設計給出一些建議,因為不同高度的風力不同,建筑物所受的風壓也不同。能否既省錢,又提高質量,是建筑設計師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我剛好能在這方面給出建議。
也許你們會納悶,我這么高的個頭,氣象站工作人員怎么上得去?其實他們僅需一個月看我一次,爬到10米高的平臺,將我身上的CF數據卡取出來,再裝個新的就行了。除了超聲測風儀的觀測數據需要每月取卡外,其它數據都采用無線傳輸方式,直接傳到省氣象局的數據采集中心。為了抗擊臺風的意外襲擊,我的抗風設計標準是60m/s,設計壽命期30年,每年都要定期進行維護檢修,平時也有專人巡查、看護,儀器安裝和維修等都需要具有高空作業資質證書的人員才可以上塔。
我在這里安家后,許多氣象研究院的專家特地趕來看我,他們用特殊的儀器檢查我有沒有站筆直、身上的鋼繩有沒有拉緊、安裝的儀器的高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為了保證輸出的數據科學、準確,我一點沒敢偷懶,每隔10分鐘,都會向省氣候中心發送最新探測數據。盡管目前我只是個科研性質的項目,實際功能還未完全發揮出來,但我相信,時間越長,積累的數據越多,我的價值就越大,再過些年,我和我的400個兄弟會為中國的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風能以及氣象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