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經緯儀等,建座“全能太陽能”,據測風經緯儀博客了解,同學們的表現讓人欣喜。
除夕前一天,還在工地上給房屋框架噴防火漆,同濟大學建筑系研二學生小邱卻樂此不疲。為趕上5月在西班牙舉行的2010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他和同學們春節(jié)也不放松,努力打造具有中國元素的“十項全能太陽屋” 。
太陽能住宅也要“十項全能”?原來,測風經緯儀博客發(fā)現,這項賽事要求參賽的20支大學生隊伍建一座74平方米的陽光供能房屋,評審標準包括建筑設計、工程結構、太陽能收集、能源平衡、室內環(huán)境舒適度、工業(yè)化建造系統創(chuàng)新,以及市場推廣潛力等十項,比拼的是隊伍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歷來是世界名校的競爭舞臺。同濟大學學生今年初次參賽,房屋作品在本地完成建筑后,5月將運抵西班牙重新安裝,與各國參賽隊“同場競技”。
測風經緯儀博客了解,初次亮相,都想贏個“滿堂彩”,同濟大學由建筑、機械、能源、經濟等專業(yè)50余名學生組成的造房隊伍暗暗較勁。怎樣的房屋結構更易于保溫,怎樣的功能系統平衡度更高,怎樣的電器布局更加舒適,種種因素細細推敲,同濟學生的設計方案中,象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概念貫穿始終。再細問怎么個“天人合一”法?同學笑而不答,“我們的撒手锏,比賽前可得保密。”
由于時間緊張,2月2日開工以來學生們爭分奪秒。建筑城規(guī)學院學生小余家在江西景德鎮(zhèn),原本早就買好7日的飛機票回家,可他是整體設計主要負責人,建房過程中圖紙落實他必須 “盯場”。為此,他專門退票改買了11日的長途汽車票,在工地上奮戰(zhàn)到出發(fā)前最后一刻。臨近除夕,工地上仍舊熱火朝天,整個房屋框架剛剛封頂,建筑系學生小邱、小陳輪班上崗,和工人師傅一起打磨板材,噴刷涂料。小陳說,真正動手,才知道光有課本知識并不夠,很多技巧、細節(jié)都需實地積累。比如,由于此次房屋所用框架材料較輕,梁架完全成型前容易塌陷,如何防止塌陷成了施工中的難點。同學們和工人師傅一起商量、琢磨,最終決定嘗試“加減法”,也就是施工時以木支架支撐,封頂后逐步取下。還有不少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熟練使用經緯儀、水平儀。
參加這樣的活動讓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經緯儀的使用,讓他們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了一起。
相關閱讀推薦:
[一戰(zhàn)后德國向中國歸還測風經緯儀等天文儀器成必然]
[自制經緯儀辦法]